正在加載......

 

扶輪簡史

 
出自扶輪出版委員會
保羅.哈理斯(Paul P. Harris)於1905年2月23日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組織成立了第一個扶輪社(Rotary Club of Chicago)。當時是一名年輕律師的保羅.哈理斯(Paul P. Harris),為了追求聯誼與職業上的同志情誼,邀請一群各自從事不同職業的男士,成立這個新的社團。社員資格的基礎―社區中每一事業及專業只限一人參加―迄今仍為扶輪社所遵行。最初,新創立的扶輪社其社員集會係輪流在彼此的事業處所舉行,此即「扶輪」(Rotary)名稱之由來。 

成立後十年,扶輪廣受歡迎,傳播於美國各地,從舊金山到紐約都有扶輪社加盟成立。至1921年,扶輪社已遍及六大洲。隔年,扶輪社採用「國際扶輪」(Rotary International)做為組織名稱。

 

 
   隨著扶輪社日益茁壯,組織使命逐漸擴大,超越了服務社員在專業上與社交上的利益。扶輪社員開始傾注自己的資源與才華幫忙服務需要協助的社區。扶輪致力此一服務理想,可從表現扶輪原則的座右銘—「超我服務」(Service Above Self)獲得佐證。扶輪社後來亦遵行一套名為「四大考驗」(The 4-Way Test)的道德標準。四大考驗目前已被翻譯成好幾百種語言。
 
  二次大戰期間與戰後,扶輪社員增加參與促進國際瞭解的工作。1945年,一共有49位扶輪社員加入29個代表團參與聯合國憲章制定會議。至今,扶輪社員仍積極參與聯合國各項會議,派遣觀察員參加重大集會,並於扶輪出版品中宣揚聯合國。國際扶輪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的關係可以追溯至1943年探討國際文化與教育交流的倫敦扶輪會議(London Rotary Conference)。與會者為各國教育部長與觀察員,會議主席則由一位前國際扶輪社長擔任,這項會議促使在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立。
 
  1917年,扶輪社員「為在世界行善」(for doing good in the world)設立一項捐獻基金(endowment fund),後來於1928年發展成為一個非營利組織,即「扶輪基金會」(The Rotary Foundation)。到了保羅•哈理斯1947年逝世時,扶輪社員為了紀念他紛紛捐款,湧入的金額達200萬美元,扶輪基金會因而推動第一項計畫—深造獎學金(graduate fellowship),如今稱為大使獎學金(Ambassardorial Scholarships)。迄今,扶輪基金會所收到捐款已超過23億美元,支援扶輪社各項人道獎助金與教育計劃,讓扶輪社員不僅能將希望帶給全世界,也能促進國際瞭解。
 
  今日,扶輪社員超過120 萬人。共同奉行「超我服務」理想的34,000 多個扶輪社遍及於200 多個國家及地理區域。
 
 


gotop